爸爸见陈可一副很惊奇的样子,就问他:“难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从来就不生自己的气吗?”
陈可满不在乎地说:“我做错事的时候,你不是骂我就是打我,我已经受到惩罚了啊,为什么还要生自己的气?”
爸爸又问他:“那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陈可无所谓地说:“你光顾着打我和骂我了,根本就没有告诉我错在哪里。”
爸爸听了,暗自心惊。
怪不得陈可每次挨打之后都会说“下次再也不敢了”
,但下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爸爸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问题。
【沟通课堂】
(1)安慰孩子
孩子犯错了,自己也会感到难过。
如果这时候父母给孩子批评而不是安慰,孩子就会更加痛苦。
如果父母责骂孩子,那么后果就会更糟糕。
下次孩子犯错了,很可能会隐瞒事实。
心理学家塞奇斯说:“当孩子犯错了,你应该带着孩子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扬孩子尝试活动的努力和勇气。”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家莱顿说:“讲述你自己曾经犯过的过失,承认过失,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会犯这个过失,并告诉孩子你将会用怎样的办法去避免重犯。”
(2)肯定孩子承认错误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犯错之后有勇气向你承认错误,那么你千万不要责骂孩子所犯下的错,而应该肯定孩子“承认错误”
这一行为。
否则,孩子就会想:“我主动承认错误你还批评我,下次我再也不会把真相告诉你了。”
于是,孩子就学会了撒谎。
所以,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然后指出错误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在鼓励声中改正自己的错误。
(3)问明原因,因材施教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耐心问明原因,然后因材施教。
比如,当孩子拿了家里的钱时,不要一下子就想到偷这个层面,认为孩子变坏了而严厉地教训孩子,而要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拿钱。
孩子讲明原因后,父母就要根据情况分析,告诉孩子以后应该怎么做。
或者,父母可以在零花钱上做一些改变,避免孩子以后出现这种行为。
借这个机会,给孩子讲讲偷的问题。
比如,怎么做是偷,为什么不可以偷,偷会带来什么恶果等。
6.批评的目的是改正错误
一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老是在同一件事上犯同样的错误,尽管大人百般提点、催促,他依然不改。
例如,进家门老忘穿拖鞋,每次回到家鞋一脱,光着脚丫就进屋了;做作业马虎,提醒过的错字总是一遍遍地错,似乎永远都记不住……每当你对他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他虽虚心接受,却总是屡教不改;而一旦你终于狠下心决定“以武服人”
时,他却先声夺人,哭声震天,而后依然我行我素,让父母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随着孩子日渐成长,那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顽症”
令父母们伤透脑筋、束手无策。
孩子积习难改,究其根源,是因为形成了心理惯性和心理依赖。
对这种孩子,简单的痛打无济于事,因为打骂只是对错误的惩罚,而不是对错误的纠正。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稍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还要教给孩子一些改正错误或改掉不良习惯的方法。
【案例回放】
(第8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