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小说 >言情> 察言观色的技巧案例
察言观色的技巧案例

察言观色的技巧案例

简介:
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一本解读心理暗示的书!察言辨色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察言辨色的根本任务就是识人心,悉人意,知人情。识人心,就是明白对方是怎样的人,这样才能懂得他说了些什么,为什么那么说。悉人意,就是洞悉对方的心情,从而全面接受、正确理解他的用心,并据此做出反映。知人情,就是体察对方的心情以及对自己的情分,领受那份关爱并知恩感激。本书为你讲述察言辨色的基础途径和操作要领。察言辨色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与人交流,解读他人心意时,不仅要留心体察别人讲话的弦外之音,还要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 察言辨色的心理学
您要是觉得《察言观色的技巧案例》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微信里的朋友推荐哦!

《察言观色的技巧案例》

    最实用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通常都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有欺骗性。现实中,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别人的身体语言总是能顺利得知那些我们可能得不到的信息。身体语言在你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当你进行产品销售的时候、当你与客户进行业务交流的时候、当你在办公室和同事相处的时候……别人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帮你收集有用的信息。

    ◆瞬间识破人心

    从前,有一个人去饭店吃饭,吃完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口袋空空如洗,他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临出门的时候忘了带钱,于是便对饭店老板说:“今天我出门忘了带钱,改日送来。”老板连忙说:“不碍事,不碍事……”并恭敬地把这个人送出了门口。这一幕恰巧被一个游手好闲的无赖看在眼里。

    第二天,这个无赖走进饭店要了几样酒菜,在酒足饭饱之后,也装模作样地摸摸口袋,对老板说:“今天出门忘了带钱,改日送来。”谁知老板两眼一闭,说什么也不肯让无赖离去。

    无赖质问老板:“为什么昨日那人可以赊账,而我却不行?”

    老板回答:“昨日那人吃饭斯斯文文,看他的言行举止就是个有身份的人,他又怎么会因为这些吃饭的小钱来跟我耍赖呢!而你,筷子在身上乱蹭,吃起饭来狼吞虎咽。边吃还边把一只脚放在了旁边的椅子上。喝酒时的动作更是夸张,脖子上的青筋暴出。看你这德行就知道,你就是故意来混饭吃的。我今天让你走了,你什么时候才会送钱来?”

    这个无赖被饭店老板说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得把衣物留下做抵押,狼狈离开。

    如果某一天,你这样在饭店里狼吞虎咽之后,也和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不付钱,真的很难相信你是一个忘记带钱的人

    通过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正确地解读身体语言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可以为你做出某种判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和保障,从而避免被别人的表面之辞所迷惑误导。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认为,身体语言所传达出的交际效果要比有声语言的效果好五倍,当你的体语与有声语言二者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往往注重于无声的身体语言,而对有声信息就不那么理会了。

    身体语言简称体语,又称为肢体语言,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它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当你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人内心的秘密,而对方当然也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你的真实想法。人们虽然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但是其身体语言却经常会“背叛”他们,破译了人们的身体语言,就可以为你判断他人的举止和想法提供准确的依据。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位病人在绘声绘色地讲述她的婚姻是如何如何幸福时,却下意识地将她手指上的订婚戒指从手指上滑来滑去,医生根据她的体语展开耐心询问,病人很快就讲出了自己生活中的抑郁和种种的不如意。显然,正是这个病人的身体语言透露了她与自己所描述的故事之间的矛盾。

    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对于身体语言的真假,人们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是否能伪装自己的身体语言?心理学家的回答是:“不能。”心理学家认为身体语言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盖。

    例如,做了亏心事的人总显得心神不宁、六神无主或鬼鬼祟祟;听到好消息时,脸上总要露出笑容;听到批评时脸色总会显得很不自然;说谎时总怕看着对话者的眼睛;激动时总要手舞足蹈;发怒时总要青筋暴起,或双拳紧握、咬牙切齿。这些事实不难证实身体语言的可靠性。

    因此,若想分辨人心的真伪,应首先注意观察他的肢体信号,因为只有肢体信号才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

    那么身体语言为什么不易伪装呢?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的大脑进行某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会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各种细微信号,这是人们不能控制而且也是难以意识到的。当人做出一种伪装手势的时候,他那细微的体语信号和他的有声语言就会出现矛盾。很显然,言语和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意思可以完全不同。到底哪一种更加可信呢?

    研究者认为:在语言的表达中,一种渠道的可靠性与对它的自觉控制力的大小是成反比变化的。在所有的语言表达之中书面语言是最有时间推敲和修改的,因而也就可能是可信度最低的一种渠道,也是最容易撒谎的一种方式。口语可斟酌和修改的时间要少一些,因为自觉控制的机会相对少一些,因而可靠程度就可能比书面语大一些。当然,口语也有足够的余地让人撒谎。至于身体语言,这种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最不易有意识地控制,有时甚至完全处于无意之中就露出了真相,因而可靠性也就最大。

    可见,身体语言可以为你判断真伪提供依据,但是却需要你能够熟练地掌握、理解、运用身体语言。而一旦你能够做到上述这些,你就可以使身体语言为你所用,这对你来说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必须要具备的技能。那么,请你就从现在开始关注你的身体语言吧!

    ◆一举一动泄漏天机

    交流沟通,就是交流的双方通过有效的方式去传递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理解对方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心理学家艾伯特·赫拉别恩告诉人们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个公式充分说明了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身体语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这也要求你在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不仅仅要用嘴去说,用耳朵去听,还要学会用自己的表情动作去说,用眼睛去听。

    可惜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用嘴巴去说,用耳朵去听。

    例如,你是一名销售人员,前去拜访一位客户,你是在客户的办公室见面的。你们交谈了很长一段时间,对方好像对你所推销的产品或者是提供的服务很感兴趣。可是当你想要对方做出决定的时候,对方却说:我再考虑考虑,到时候会通知你的。

    如果仅仅是从对方的答复中,你很难判断出对方内心的真正想法。因为他的答复,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委婉拒绝,又可能真的需要时间来进行考虑衡量。而如果你敢于做出判断,那么凭借的依据就是,当你在与对方交流和沟通的时候所观察到对方的一举一动,正是这些告诉了你他内心真正的想法。你所得出的结论是你耳朵听到的和眼睛“听到”相互结合的最后结论。

    这个假设是你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只有学会用耳朵去倾听的同时,加上用眼睛去“倾听”,才能真正地明白和体会到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会迷失在他人语言的表面,造成错误的理解。为此,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在北京打工的小赵最近失业了,因为身处异乡,所以他在失去了经济来源之后,生活变得十分困难。迫不得已,他准备向原来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借一些钱。于是在一天下午,他找到了一名他认为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同事。

    开口借钱是一件不好开口的事。小赵在见到那位同事之后变得吞吞吐吐,同事问他找自己有什么事?小赵犹犹豫豫,掩饰说只是聊聊天而已,没事。

    可是,小赵的同事却从小赵的一些行为举止上发现了他的困难,并主动提供了帮助。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再一次知道了:别人所说的话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表面含义,他们经常伴随着一些眼神、其他的肢体动作等,而正是这些可以帮助你理解他人说话的真正意图。

    由此,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的时候,是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的总和。而这一结论就更加说明了,当你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不仅仅要学会用耳朵去听对方所说的话,同样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所传递出来的无声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到对方意图,才能与对方形成有效、和谐的沟通。

    当然,他人在与你交流沟通的时候,也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你的。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要成为交流沟通的高手,成为一个深受他人欢迎的人,并因此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就一定要在用耳朵去倾听的同时学会用眼睛去“倾听”,并且在用嘴说话的同时,学会用表情和动作说话。

    ◆教你看人不走眼

    大家都知道电影刚发明的时候是没有配音的,所以我们最初看到的电影都是由一些无声的身体语言所表现的。而众所周知的著名演员卓别林也便因此成为施展身体语言的先驱者。当下,虽然这些无声电影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人们保持沉默的这种状态却从未消失。那么,如何在沉默的状态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通过你所观察到的一些身体语言。因此,身体语言也被称为沉默的“语言”。

    表示不感兴趣的身体语言

    当人们对某些事情感到枯燥厌烦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流露出一些行为。例如,交谈的一方在谈话过程中减少微笑和点头的次数,眼睛心不在焉地看向其他地方,脑袋扭向一旁……如果你此时此刻正在滔滔不绝地发表你的言论,这些都是你值得注意的信号。

    比如,当某人对另一个人的讲话不大感兴趣时,他可能会用一只手支撑着下巴。但是,当他对此完全失去兴趣或感到极度厌烦时,他就会用整个手掌支撑着半个脑袋。当然,听众打瞌睡所表示的厌烦程度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此外,另一种表示厌烦的身体语言是在开会时低着头看书看报,或者二郎腿一跷,双臂交叉,眼睛不住地盯视别处。当讲话者突然扭转话题,并宣布一条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消息时,持有这些姿态的人就会立刻改变姿势,放下手中的报纸,打开交叉的双臂,并且身向前倾,洗耳恭听。

    当人们有急事去做,无心与他人继续闲聊,就会不断地看手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阅历或懂得身体语言的人就应该立刻停止谈话。谈话时不断地叹气,眼睛盯视别处,踏脚,看手表都是表示不感兴趣的信号。最有代表性的不感兴趣的信号就是用手指磕打桌子或踏脚。

    你与一个人打交道,对方已露出了这种神态时,你是否觉得应当赶紧离开

    在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如果你的对话者显示出上述行为,这就证明他急切地想离开谈话场地。同时,踏脚的频率也能暗示出当事人的急躁程度。好像我们走路一样,悠闲的人往往是迈着“四方步”慢慢地在马路上行走,而有急事的人往往走起路来伴随着小跑。如在交谈中,发现对话者边谈边踏脚或看手表,那么,你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立刻停止谈话。此外,如果你在路上与熟人相遇,可对方却视而不见,或者转过脸去,这也是一种表示不感兴趣的身体语言。

    表示开放的身体语言

    曾有心理学家认为,有时从人体与人体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可以传达出许多能够表露他们之间关系和所持态度的无声信号,人体之间相隔的距离的远近,与他们的亲疏程度有关。

    例如:在正常的社交活动中,相互交谈的两个人站立时,身体所形成的角度一般均为90度。从这个角度你可以了解到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那种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进行的谈话也不属于私人性质的谈话。因为他们站立时身体所形成的角度已经明确地暗示出对第三方的邀请。言外之意就是,第三方可以随时进入空出的一角,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之中。而如果此刻再有第四方加入的话,他们便会站成一个矩形;如果第五个人也加入进来,他们可能会站成一个圆形,或会出现另一个三角形……因此,这种谈话时所形成的站立角度可以说明他们的谈话性质,是属于一般性的社交谈话。

    这种欢迎其他人加入谈话的角度所显示的信号,我们称之为开放式身体语言。

    表示排斥的身体语言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或排斥的对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排斥的感觉时,如果这种心理不能用语言明示,他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一系列的拒绝与排斥信号。

    例如,向对话者吐舌头。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在谈话时一个人伸出舌头,表示对说话者的排斥。这一行为源于人在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当婴儿吃饱了奶水之后,就会将舌头吐出。这种排斥的行为可以一直延续到人的成年期。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吐舌头这一行为所包含的具体含义,也并未意识到它是一种表示排斥的信号,只是简单地感觉到这种行为不礼貌而已。

    将舌头吐成这样,不是胜利,就是表示失败

    你一定还会注意到,有不少老师和家长们,因为孩子的不服管教会用双手捂住脸,深叹气或跺脚等类似的信号。面对这些顽皮孩子,老师和父母们常用这些信号来表示自己对于他们的“叛逆”行为非常排斥。这些孩子的所作所为已经让老师或者家长感到有些忍无可忍了。

    表示隐忍的身体语言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会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当你在同某人交谈时,对方时不时地用手在搓揉衣服上的线头或捋着衣缝。这一动作表明他对于你的态度或观点并不赞同,但同时却又不便发表异议。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此时他的脸部是朝下的,而眼睛则往往是盯视着地面。这已经充分地说明,他此时此刻正在隐忍。

    这种身体语言经常发生在与长辈交谈的晚辈、与上级交谈的下级的身上,他们使用的频率要大大超过常人。保持这种动作的人在他人面前通常显示出一副“受气”的模样。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动作反映出动作的发出者在刻意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时的消极态度。还有几种相同含义的其他动作分别为抠树皮、抠墙、抠桌子的边缝等。如果四周没有可触摸的东西,他还会抠自己身上的任何一件东西,比如指甲或者是背包之类的东西。无论采取的是哪一种消极的身体语言,表示这种态度的明显特征就是沮丧地低着头,避开讲话人的眼睛。

    自我调节的身体语言

    自我调节的身体语言是指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对身体的其他部分所做出的动作。例如,抠鼻子、搔头皮、舔嘴唇等,这些都属于自我调节的身体语言。心理学家认为,处于尴尬、紧张或者不可信赖的状态的人经常会使用这些自我调节性的身体语言。所以,自我调节性动作往往象征着“不自在”或“紧张”的状态。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这样凝视着前方,他可能是遇到了郁闷的事

    表示进攻的身体语言

    当你发现某人突然将上衣敞开时,这说明他此刻正处于一种进攻性的心态。这种姿态是一种挑衅或进攻性信号,因为他将胸部和喉部明显露出,这足以显示出他不畏强暴的胆略。为了加强这种身体语言的力度,他还会摆出双腿叉开,双手握成拳状的进攻姿态。如果他的纽扣整整齐齐,这往往会显示出当事人在进攻时的某种恐惧心理。

    撒谎时的身体语言

    当人们撒谎时,他们的身体便会随之显示出一种下意识的无声信号,秘密也就随之泄露了。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有些人在撒谎时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常见的动作。

    (1)揉眼:这个动作实际上是大脑为了阻止一些“丑事”进入眼帘而做出的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当人们看到自己平时所讨厌的东西时,一般就会出现揉眼睛的动作。而当一个人对别人撒谎时也经常会揉揉眼睛,并且伴随着低头的动作,目的就是为了避开别人对他的盯视。

    (2)捂嘴:当人们说谎或者看到他们不愿意看的东西时,他们就会下意识地捂住嘴。类似的动作还有捂住耳朵或是用手蒙住眼睛等等。儿童在使用这些手势时毫不掩饰。例如,当他们听到别人的教训时经常会出现用手将耳朵捂上的动作,试图以这样直接的动作来避开逆耳的言词。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人们这种蒙眼、捂嘴和捂耳朵的姿势就会变得更加微妙、更加斯文、也更加隐蔽。

    表示屈从的身体语言

    当某人觉得自己的地位居于从属地位,低于对方时,往往会因为自谦、敬慕或自卑等原因,在对方面前下意识地降低身体的高度。

    (1)哈腰:哈腰向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十分令人讨厌的下贱行为。这种行为大都发生在下级面对上级时,意图凭借点头哈腰的行径来赢得上级的好感。但事与愿违的是,如果使用不当,哈腰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2)屈膝:这是一种降低身份和地位的人体行为,但是与哈腰相比,屈膝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信号。而在外国的某些国家,屈膝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礼节,其目的是降低自己的身体高度,从而向地位高的人表示尊重。例如,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英国,屈膝就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礼节性动作。平民百姓尤其是女人,在遇到皇家贵族时,常常弯曲双腿,向贵人表示敬意。

    (3)低头: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肢体信号,这样的身体语言通常暗示着当事者的某种屈从心理。例如,说谎的人会将头低下避开对方的盯视;身负重罪的犯罪分子会在法官面前低下头来,以示认罪;公司中,下级在上级面前低下头来,以示屈从。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将头低下是在无意识地降低自己的身体高度,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屈从”。心理学家认为,低头者大都是自身处于劣势,下意识地使自己所处的地位低于对方。

    (4)鞠躬:这也是一种礼节,它是表示谦逊和尊敬的身体语言。例如,演员们在谢幕时通常使用这种礼节向观众表示谢意。在日本这种礼节尤为常见,两人相遇时,总是弯腰鞠躬,表示对对方的敬意。

    鞠躬弯成这样,相信没有谁不被感动

    缺乏教养的身体语言

    在众多的身体语言中,有一些动作本来并没有交际的功能,完全是因为个人随意行为或生理性反射行为而发生的,但是这些动作如果发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却能给人带来负面的信息——当事人缺乏教养、不太文明。例如:

    (1)当着众人的面抠抠眼睛、掏掏耳朵、挖挖鼻孔或擦擦嘴。

    (2)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手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乱捅乱摸。

    (3)身体抽搐,手指捻动,乱抓乱动。

    (4)在众人面前梳头,除头垢、头皮;剔除牙垢,冲洗假牙;挤压粉刺,抠挖或修剪指甲;装取隐形镜片,擦脂抹粉,整理服装等。

    (5)在别人身上掸灰,用手指戳别人胸脯。

    反向传递信息的身体语言

    在生活中,常见有人总喜欢摆出一副自以为是的姿态,例如,斜着眼睛看人,讲话时将双臂抱在胸前,双腿大大咧咧地叉开……如果你同这种人交谈,大部分的时候你的话题会很难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改变他的姿态,压下他的高傲气势。

    此时你需要做的并不是通过语言的逻辑去说服他,只需要模仿对方的姿势,就会使对方处于窘迫的状态,从而改变其傲慢的姿势。心理学家认为模仿者总是在向被模仿者传递一种积极的、善意的体语信号,使二者关系趋向协调。但是,也不能排除它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地点、时间以及谈话双方的地位等级是决定模仿身体语言产生积极或消极效果的关键因素。

    例如,一位职员找到领导要求得到提升或者要求在福利上得到好的对待。领导示意职员入座后,可能会双手置于脑后,腿翘得老高摆出至高无上的架势来。如果在这个时候职员也模仿领导的姿态,所得到的后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领导是决策者,职员是求助者,他们的心情、态度和想法是不一致的。所以,若摆出同样的姿态,职员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由此激怒领导。对于领导来说,职员的模仿带有某种讽刺与嘲笑的意味。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于形形色色的身体语言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如果你想更加深入地对身体语言进行了解,那么就请你接着阅读本书的其余篇章,在以下的章节中,我们会向你系统、深入地介绍关于身体语言的不同含义。...